我們的FB粉絲群: 彌勒書院粉絲群  FB社團: 彌勒辦公室 
你好,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
背景:
閱讀文章 - 一貫道弟子應有的認識

一貫道弟子應有的認識

《四》一貫道與教的差別

[日期:2016-11-23]   作者:慈聲橋 閱讀:
《四》一貫道與教的差別

世人不了解〔一貫道〕,認為一貫法門是新興的宗教,與一般教門沒有兩樣,甚至連一貫道的弟子,也常跟教門分不清楚,因此對於一貫法門和其他的教門有何不同,必需做一探討,期使道親能夠更有自信,更為肯定來予修持。

對宗和教的認識

一貫法門的傳道方式是屬於宗法,是當機直指見性的,是頓法,也叫做實法,而所傳的〔一貫道〕不是宗教,亦不屬於任何一法。教就是聲教,是對於各種不同根慧的眾生而說的,像釋迦佛講三藏十二部經,這些都是屬於權法,也叫做方便法,漸修漸悟的。而釋迦佛在靈山會上,拈花示眾時,眾人皆默,唯有摩訶迦葉尊者,破顏微笑而得旨意,頓見本來。所以,世尊才說:〔吾有正法眼藏,湼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〕,就這樣付囑於迦葉尊者,成為繼承釋迦佛的初祖,這就是宗法,是離語言、不立文字的,直接以心傳心的。由此一直傳承到達摩祖師是二十八代祖,到此在西方告一個段落,然後,達摩祖師東渡到中國,成為中國的初祖。

從釋迦佛傳給迦葉尊者,一直到惠能六祖,在這之前都是以經教漸修漸悟的方式渡化眾生,而祖師位則是單傳獨授,以此延續道統。到了六祖時,因緣已屆成熟,就闡明禪宗,直指見性的法門。在六祖壇經中由神秀所做的偈,咱們就能了解,以教乘為修道立因之不同處,他說:〔身似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〕。這首偈是執有修有證,對自性〔本自〕清淨不清楚,所以,未受到五祖肯定。而在槽廠破柴踏碓的惠能,卻以相反的偈語破之:〔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〕。一個是以權法,執有修有證,一個是執無修無證,這是有無的對待法,所以,五祖也說這偈亦未見性,有無雖是對待,但執無,卻較接近道體。

後來,五祖對惠能講金剛經,至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〕,才使他超越有無、直證本心,因此才繼承祖師位。此後一直傳到十六代清虛祖,由此轉為白陽期,十七代祖金公祖師領命,大開普渡,廣收有緣種子。若依照道中的道統介紹,咱們好像是佛教的系統,但這未必盡然,因為在〔事〕的方面,雖有第幾代祖,有先有後,但在〔理〕的方面,〔本心本性〕是超越時空、無始無終的,因為這個〔 〕不屬於哪一個教的,以〔教〕的立場而言,雖各教有其不同的地方,有其不同的說法和教規,但若以〔宗〕而言,是論源頭,沒有什麼不同。詳細說,〔教〕的方面是應用上的,好比人有老少、男女、高矮,這當然是有分別的,但論到〔宗〕的方面,本體應該是沒有分別的,修學的人,對此道理一定要認識清楚。咱們師尊師母繼承祖師辦事辦道,除了天恩師德之天命可貴外,更重要的是性理心傳。所傳的是原本的自心本性,是不屬於哪一宗或哪一教,而宗教其設立的目的皆是在闡揚本自具有的自心本性。性理心傳是以心傳心,是在當機下直指本源自性天真佛,是超出語言文字,思議不及的,假使可說可寫就不是本心了。譬如,道德經云:〔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,無名,天地之始,有名,萬物之母〕。道若可以用說的,那不是真常的道,因為可以說出來的是生滅,不是真常的道。儒教的子貢夫子亦曾嘆氣說:〔夫子之文章可而聞也,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。〕性與天道不是用說的,不是用理論的,性與天道是用體會才能通達的,用言語是無法去解釋真正的意思,所以,釋迦佛講經四十九年,卻說他未曾說一法。而且,金剛經說,渡無量無邊的眾生,實無眾生可渡。這都證明道的本體不能另外立個名相,而四十九年所說的法是權法,權法就是幻化無實,也就是對治法,六祖說,迷時就用正渡,這是屬於對治法,並不是實法,若是實法,無法可說唯有自悟,可說的不是實法。咱們師尊師母傳道給咱們當機時,是沒留絲毫形跡的,如有個名相出來,就不是咱們的本來。一貫法門是傳宗,宗就是本。譬如,身軀是有形有相,甚至,連咱們想東想西也是有形跡的,因為當咱們在想什麼時,鬼神都知道,但是人的本源自性就沒有形跡可尋,既然,連形跡都沒有,則何有什麼經典可說呢?若再有經典又淪於言教,就不是宗了。 

宗和教的相互性

其實,宗和教是不能分的,既然不能分,為什麼有兩個名相呢?理由是為使初學者容易了解。以比喻來說,宗是明體,教是顯用,若以燈和光來比喻也很恰當,燈是光的本體,光是燈的發用。體和用本來應是不二,因為光若沒有燈就無所依,燈若沒有光無所用,必須燈和光打成一片,簡單的說,宗和教必需要打成一片才能發揮功能。經教沒有宗,則失去宗旨和目標。但學宗的人,若沒有教的配合,就會變成空談,所以,宗和教不能分開。換句話說,宗是屬體,教是屬用,宗和教要合為一體,一體兩面不可分。譬如,心和性,性是心之體,心是性之用,說不一樣也不對,說一樣也不對。若是一樣的話,則說一項就好了,為什麼要說兩項呢?若是不一樣的話,則燈和光,如何去分呢?說心性、說體用、說宗教,也是強立名的,對於已了悟的人,心卽是性,性卽是心,根本是不可分。因此,對於宗和教,心和性,咱們必需要清楚但不可強分。

在六祖以前,多數修學的人都在教義中打轉,修的人很多,但成就的人並不多,原因是教義非常多,致使無所適從。譬如,釋迦佛五時說法,可分成經、律、論三藏,裡面包括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等等......,而其中又包括藏教、通教、別教、頓教、滅教。較細微又分成,長行、短頌、偈、因緣、本事、本生、不可思議、譬喻、論義、無問自說、方廣、授說、總共十二類,這是佛所講經的方式,稱為三藏十二部。〔教〕的方面是那麼繁,要學不知從何處下手,故最後,只好教你唸佛、坐禪,比較不困難。但教假使沒有宗,就沒有目標,好像船沒有指南針,不能抓住方向,學到最後,以什麼心為因去修,最後就結什麼果,故仍得聽受因果的發落,等於是船沒有方向而在大海漂流一樣,到某處就靠某處,把它當成是目的地了。也等於人沒有找到主人翁,生活就沒有目標,任其漂流苦海,輪迴生死。六祖以前,都是以教乘修學的較多,六祖以後,如溈仰宗,臨濟宗,曹洞宗等等,主要是闡明心性,盡量使其通宗合教,也就是接近不二法。通宗若沒合教,就像人有頭沒腳,合教若沒通宗,就人有腳沒頭,這都是不完整的。故宗和教若不能了解的話,如何應用呢?甚至,有時候還會互相抵觸。宗乘的宗旨是掃知見,因為咱們會輪迴生死,就是有知見在,故宗乘是盡量將咱們的知見掃掉,離開咱們的意識。但是,教的方面是存知見,以知見立知,對於增加知識是非常的重要。以宗而言,對於〔知〕則認為是眾禍之門,因為生死的根源都是由知見而來的。所以,在修學上不用經,而用棒,用喝或用其他的有理路或沒理路的,其目的就是要截斷識流,截斷心意識的活動,讓修學者直接體認本來。一般教乘佛經看多了之後,知解就會很多,反而障礙咱們了悟心性,像黃檗禪師對於臨濟義玄禪師,問祖師西來意三問三打的公案,他把祖師西來意掛在心底,為了不讓臨濟禪師留這些,所以,問便打,打到什麼〔意〕都沒了,自性就顯了。因為咱們的生死都是由心意識所造成的,故禪師就將你的心意識打掉,認為心意識,知見知解是眾禍之門。但以教的立場,知見知解是眾福之門,因為教義是愈清楚,講解愈多,世人對這位法師就愈恭敬供養。同樣是知,但宗和教的看法差別就太大了,故若有人問咱們問題,自己心裡要有個底,若問宗,問體性,問心性,愈答則是離咱們的本性本體愈遠,而教的方面,則怎麼答都沒有關係。所以,若問本心本性,你若一直講,遇到不懂的人,會認為你很會講,說明的很清楚,但遇到了解的人,會認為你不懂。以前有位道中前輩受邀去日本,解說〔一貫道〕是如何如何,很多禪師也來聽講,但其中一位禪師一句話都不說,最後才跟請他來的主人說,那位說〔一貫道〕的人,本身卻不識〔一貫道〕。關於宗和本問題,若不懂就不必說,既然說出來就不是咱們的本來了。宗乘強調道不用修,本來是現成的,但莫污染、不起心造作,因為造作就是離開咱們的本來。懷讓禪師和六祖對答的話:〔污染卽不得,修證卽不無〕,有東西才會污染,咱們的本性如何去污染呢?但是,修證不是沒有哦!菩薩有十地的修證,咱們歷劫來的習氣,雖然本來沒有,但污染後就像燈受到外面的塵埃遮蔽一樣,雖不會影其本體光明,然終究是光明應用不出來,所以,在教的方面,必須擦掉這些塵埃,擦掉幾分,光明就顯幾分。本性本來光明,但落在後天有六塵,受七情六慾的污染,這些東西,不修證可以嗎?同樣是要修的,教的方面是有修,而宗的方面是絕對不必修,差別就在此。咱們落後天之後,受到種種污染,變成意識當權,迷真逐妄,使咱們本有的光明德性遮住,所以,必須借漸修而漸悟,這樣的話,神秀大師的偈就很好用了。因為習氣是慢慢染上的,所以,要去掉這些習氣,同樣是漸漸的去掉。悟是頓悟,修是漸修,將歷劫來的習氣去除掉,這叫做修證卽不無。

關於宗和教的應用,絕對不可執著要修或不必修,若論本性,咱們的本性本來清淨,要修什麼呢?但是,咱們滿腹的貪瞋痴,當然要修,所以,執修和不用修是屬於兩頭路,修和不用修是要看什麼情形而定的。譬如說,戒殺,咱們都是吃素,若叫咱們戒殺就變成多此一舉,但對未修道的人,叫他不要殺不要吃,是有必要的。所以,古德才說,道若要修,如兔和馬生角,道若不用修,如牛和羊沒角,這主要是看咱們的執著是什麼,並不是固定要修或不用修。圓覺經云:〔知幻卽離,離幻卽覺〕,沒有次第修證,這是屬於宗的方面修法。因為妄想的由來是執幻,當你感覺是幻,非真時,就已離開不會執著了。體性本來就是清淨,只要不執著就是清淨,根本不必修證了。楞嚴經的妄卽真,卽真卽妄,真妄不二,只要沒妄就不必再去求真了。 

一貫道的宗旨和目標

一貫道法傳於世間,其宗旨和目標,跟教門有什麼不一樣?目前教門勸人行善,廣種福田,這是偏重修福的方面,或者教人參禪打坐,或者替喪家作法會,或者講經說法,這些都是種一些善因,漸修漸悟的,也就是過去所說的〔建化門庭〕與〔化城〕,並不是實法。教門說法,其目的是要尋〔宗〕找源頭,使其能開悟見性,但不及咱們師尊師母當前給咱們一指的便捷。一貫法門要接引的對象是歷劫已經有修持,因緣已成熟的人,才能遇到祖師出世,大開普渡直指見性,超生了死返本還源,否則人生就如達摩祖師所云:〔夫!紅塵浩浩,業識茫茫,渺渺人生,悠悠生死。顧何以永息輪迴耶!若非休歇狂心,頓見本來面目,則娑婆苦惱,無有出期。〕咱們幸運宿世有修持,才有福氣遇到大道普傳而求道,但目前一貫道弟子,多數對師尊師母所傳的性理心法不甚了解,以致偏重於渡人辦事,甚至貪功貪德。若對於性理心法不清楚,則所做所為,難免偏重有為法,這是福德。只是助道之緣,跟超生了死沒有關係。因為生死輪迴是由心所造的,要了生死也是從心去了。這個道理不清楚,則口頭上雖說要超生了死,而每日所做的卻都在分別計較、取捨、是非,這些種種攀緣心都是生死因。所以,要超生了死,必定要明白什麼是生死?什麼是不生不死?這是非常重要的,要了解不生不死,必需體悟師尊師母直指的當機下,緣末起,機未萌時,是個什麼?說較明白一點,是從這些生滅來引證咱們有個不生不滅的,不生不滅就是沒有生滅,沒有對待,這是咱們要悟的目。實際上,性理心法需靠自己去體會,而辦事渡人是靠上天的旨意,假使有一天,上天的旨意要終止辦事渡人時,這些修道人若不明心性,不知要依什麼?記得民國五十年左右,一貫道受官考,全面停頓而沒辦道時,很多道親變成無所適從,沒辦道難道咱們就沒法修道嗎?所以,對性理心法,務必清楚。當然,辦事渡人也非常重要,但這是上天旨意,承辦者是要很謹慎的。○老前人曾問我們:〔假使遇到岐路,分不清楚時,你們怎麼辦〕?當時,就回答:〔先靜下來,清楚後才走〕,老人家也同意這樣的看法。路不清楚走錯了,再走回來,只是時間浪費而已,但辦道的問題若弄錯了,事情是大到咱們無法負責的。

一貫道弟子對於性理心法,若不清楚,便無法以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來行渡人之事,甚至變成爭功奪果。道中一些人的作為,說起來跟教沒有差別,但卻又不肯承認,仍認為自己是道不是教,是先天不是後天,其實,先天和後天又是怎麼分的呢?只要你有心而為,雖在一貫道中亦是後天,將來就是人天福報。無為是從咱們的本心所發出來的,這才是先天,但有這種見解的人不多了,總認為道場的就是先天。實際上,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被你渡盡,只要有貪瞋痴在,就無法超生了死,假使沒有貪瞋痴,當下就是超生了死。渡人辦事,這完全是靠天恩師德,天人共辦,不是單單靠咱們人的力氣的,故不可偏重任何一邊。能悟理清楚,而不去了願辦事,或者渡人辦事而不去悟理,都和一貫的實際意義不符合,事理不能圓融就不堪稱為一貫道法。咱們要了解辦道和修道有什麼不一樣?辦道的人最終仍須修道的,從古至今任何人想要了脫生死都必要修道的,而辦道是上天的旨意,必需符合時機可辦才辦,絕不以己意強為之的。

有一些道親認為一貫道法雖是那麼好,但為什麼對於辦理慈善事業和辦理社會的活動比教門少呢?其實這是對於一貫法門的宗旨和目標不清楚所致,彌勒祖師是掌領天盤,而師尊、師母是掌道盤領天命普渡三曹,所要辦的是上渡河漢星斗,中渡善男信女,下渡幽冥鬼魂。以天恩師德保證求道人,只要不毀道敗德,則萬八年免受地獄之苦。更甚者,求道者若對性理心法能清楚,就能渡脫歷刼無明愚迷的貪瞋痴,達到明心見性,超生了死之目的,這是何等神聖的事情,豈可等閒視之,故當以此為優先。致於無時間限制或不需求道就可為的慈善福利,及種善因德……等等好事,此是修福則可量力而為,咱們一貫道法是要能福慧雙修的。另外道中同修若對一貫法門的使命、宗旨和目標不清楚時,往往也會錯認為渡人辦事就能超生了死,而忽略了性理心法。咱們要了解,辦事渡人是我們成道了脫生死之助緣,猶如種一棵果樹,在得果之前,所給予的施肥、拔草、灑水,幫助其生長一樣。咱們以辦道產生信心,然後漸漸對道清楚,這雖是非常重要,但絕不可只偏一邊,而忽略了重要的性理心法配合,如此將無法達到一貫的。 

在道場修和在教門修有什麼不同?

求〔一貫道〕之後,又跑去寺廟修,這是因為不了解〔一貫道〕的意義和尊貴性所致,就像小孩子擁有金寶卻不知其貴重而向外求乞。為什麼會如此呢?這有兩種原因,一種是前輩成全不夠,致使不了解道的尊貴,因此,認為同樣也都是拜觀音佛祖,致使其對道和教分不清楚。另外一種原因,可能是因緣不足,尚未能做彌勒的眷屬,這就是有緣無份。以前有一位道親於求道後,離開道場去教門修,歸空後,因已非彌勒弟子不能歸天,故趕快再來投胎求道,這是由寺廟的飛鸞知道的。(請參閱附錄三)

如果能體會〔一貫道〕之意義,就能了解佛法不在身外,試想世尊未出世時,人間沒佛法嗎?孔夫子未出世時,社會難道沒有綱常倫理,沒有良知良能嗎?其實,咱門本來都具備佛法,並不是在經典中,佛說的才叫做佛法。只是在釋迦佛以後,才立個名稱為佛法,在這之前,連佛的名都沒有,那有什麼佛法?那時的佛法,是在花紅柳綠,鳥語花香之中,只要你能聽到,看到,知道的,這都是佛法,只是咱們迷昧而無法自覺而已。所以,說佛法沒離開世間法,生活就是佛法,這個若不清楚,而跑去教門聽法聽經,效果也不大。若不知日用是佛法,卻想去聽身外的經典,不知說法是聲塵,想由心外再找法,不但不能找到法,反而,增加知見的障礙。

經典和佛法雖好,但世間事總是兩面,法會使人解脫,也會縛人。一些二乘修行者很容易被法所縛而痛苦,而維摩詰經則是專門在解黏去縛的法,譬如,婆離尊者,有人問他,犯了色戒,跟犯了殺戒的修行人,該怎麼辦?優婆離尊者就依教義說,犯戒者一定下地獄。但維摩詰居士卻說,錯已錯了,以後不可再犯,好好用心向學將功補罪,這樣他們才會振作精神再修學,當有一天,他們了解到罪性本空、五蘊非有時,就可以妥善的把這些事情處理好。就像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因前世欠人命,明知這趟出去會被人用石頭打死他偏偏去還命,因為他心已超出生死外,了解到生死並不是這個身軀故甘願受報。否則,犯了色戒和殺戒,已經很害怕了,若又加深其恐懼,反而,使其自暴自棄、愈墜愈深。甚且,有些人會有不正確的想法,甘脆壞就壞到底吧!一不做二不休,結果做出更糟的事來。殊不知,法的用意是成全人,使人更清明。但若對法沒清楚,不但無法成全人,反而會學愈多愈縛,也因此愈痛苦。咱們必需清楚所設法的用意是怎麼樣?譬如,和尚、尼姑沒結婚,咱們道場也有人不結婚,但咱們要了解為什麼不結婚的理由,因為有人認為恩恩愛愛,心不能專,所以選擇出家修行,不被眷屬拖累,並不是不結婚就代表能成仙成佛。但另一方面,修道有時必需是在複雜的生活中才能磨練出來的,因為真佛只論家常,古人云:〔清官難斷家務事〕,而咱們如能辦好這些事情,就能在這裡面出個成績來。所以,無論學什麼,一定要了解其中的道理,若不知法的用意,最後反被法縛,不但不能解,脫卻愈縛愈緊,知見愈多,卻造成愈多的痛苦。

道德經中的學不學,知不知,既然知不知,何必要知呢?既然學不學,何必要學呢?因為這個不必學的,是指本來現成的,與佛法也是完全契合的,就因為聖人都是找到相同的,故雖生於不同時代,不同時機,說法方式不一樣,但意義卻都一樣。就如嬰兒生出來,吃東西就會從嘴巴,這是不必去學的,愛心也是不必去學的,這個不必學的就是咱們本來,所以說,去學這個不必學的才是最重要的。經義若沒清楚,學到最後,連自己也糊塗了。譬如,心經和地藏本願經。心經是說體,地藏本願經是說用。心經說五蘊都沒有了,地藏本願經卻說下地獄的事。這部經典說不用修,那部經典卻叫咱們要修,到底修不修呢?若不清楚,則學愈多,離開咱們的本來面目愈遠。知解是咱們修道的大障礙,為什麼呢?現舉個公案跟諸位參考,有位尚問溈山禪師:〔某甲不會〕,師曰:〔最好去認識那個不會的〕。和尚曰:〔什麼人是不會的人〕,師曰:〔不是別人,就是你自己〕,師又說:〔你要當下去體會那不會的,正是汝心,正是汝佛〕。這個不用會的,是咱們的心,諸佛菩薩下手去修,同樣是以這個不會的為因地。世間人都想去學會,而這個〔 〕不用會的,卻再怎麼學都學不來。因為人往往任何事都要比別人懂,比別人巧,不想呆,但不知,巧的人反而麻煩。這個不會就是咱們的本心,如果向外追求經學,只會得到一知半解,反而是運糞入內,污染咱們的心田,糞就是咱們的知解,宗乘是要把知解去掉,向外求知解,愈不能見到咱們自心本性,知解愈多則障礙愈深。所以才說,無心是道場,意思是叫們去掉識心,使其不起知解知見,知見愈多,識心愈活動。又有一次,一位和尚問藥山惟嚴禪師:〔己事未明,乞和尚指示〕。也就是說,大事未明,未開悟見性,未能找到主人,求師指點。師良久曰:〔吾今為汝道一句亦不難,假使你能言下得見,言下體會,這就還很好,否則,更入思量思議,就變成是我的罪過。〕因為說明心見性,超生了死的事情,說的和實際是另外一回事。說了之後,各使心內在思量,失了本來,反成罪過,不如不說互相不拖累。因為自性、心、道的方面,過往大德不是用說的,而用其他的動作,不直接去觸犯,若直接去觸犯說破就不是心性了。尤其是怕聽者,增加知見,所以,宗門盡量避免識心的活動,掃除一切知見,因為眾生歷劫來,知見已經變成第二天性了。說一句話就要去分別,叫他不要說,他還是去答,所以,宗門用其他的棒和喝,或以問蒼天,或問東指西的方式指點學人,主要都是要截斷識流,不讓你意識活動,包括咱們師尊師母直指,也是一種權宜的方法。反正可用的,這都是權宜,若是實法是無法可說,因為實法咱們本來都已具足。由於根性不同,才用不同的方法使咱們清楚。由於知見知解已變成人們第二天性,這在六祖壇經也說到,性雖是常,心是無常,但每天應用都用心,沒有用性,所以,性本是常反變成無常,而咱們分別取捨的識心,這個是無常,但咱們每天卻都是識性在分別,故無常的反而變成常了。所以,咱們師尊師母當機直指就是要打破咱們歷刼來所有的執著知見,知見若破,則整天雖在應用見聞覺知而不會去執著見聞覺知,到這個時候法變成不取不捨,不放棄,但也不會去執著,該用時就用,不需用時就不用。宗們雖不立一法,也不捨一法,叫做不取不捨,就像金剛經所說竹筏的比喻,咱們現在講經的目的,主要是要來證明一貫道法的尊貴,同時,借此也可開啟咱們的智慧,故若不去執著,學經有什麼不好呢?目前道中有些前輩,認為一貫道法是直指見性,根本不需去學經典,其實真正能在一指之下見性,那當然就不一定要學經典或不學經典。但若在一指當機不能清楚,對師尊師母的見性宗旨不清楚,那除了學經典,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嗎?學經典有什麼罪過?更不是所謂的紅陽和青陽的事,主要是咱們對師尊師母直指見性能否清楚?

經過說明之後,就了解教是用,一貫法門是直示心宗是體,宗教本來就要合一起來,這樣的話,就不會執著,也不會放棄,才能完整。在大陸的時候,因時間急迫的關係,要十數年傳遍整個大陸,根本沒時間研究。而且,學經典若沒有人指導,對師尊師母的宗旨又沒清楚,學到最後,會認為經典較偉大而咱們的道沒有什麼,那時候,麻煩就大了。但目前台灣的情形不同,〔道〕傳到台灣已很久了,研究的時間很充裕,故咱們若不清楚,就必須借重經典,經典幾千年來,不會被埋沒,不會被淘汰掉,就是因為有真理寄託,一本小說是幾十年流傳,但經典是幾千年不改經義的。因此,咱們對師尊師母的現量當機,直指的意義若不能清楚,就只好借用經典漸修漸悟了。就如,牛掉了去何處找呢?此時則可借由牛的足跡找回了。咱們參考研究不是沒有目標的,乃是以明白一指妙法為宗旨,經典再怎麼看都是以這個為目標。並不是為學經典而說經典,若變成目的是學經典,則其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。所以,在教門修是種善因福田,若要脫離生死的話,就必須體悟直指的當機,若在經教上是很難找到圓滿答案的。因此,道親若對〔一貫道〕能清楚,就不會跑去教門找脫離生死的方法了,如果這樣,就會變成要鹽卻跑去糖果店買一樣,這絕對是買不到的,這也是在道場修行和在教門修行所不同的地方。

湼槃妙心聖難言
明人當機示現全
彌勒乘願真宗顯
五教一貫慶收圓
【文章目錄】
第1頁:《一》一貫道的由來 第2頁:《二》一貫道的殊勝
第3頁:《三》一貫道的道義 第4頁:《四》一貫道與教的差別
第5頁:《五》一貫道應負宗教收圓使命 第6頁:《附錄》
打印